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快讯 > 职讯 >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2024年招聘人才公告

来源:高校网 | 发布时间:2024-05-25 14:55:28 |  访问:216

一、化学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科由我国著名化学家张大煜先生于1949年创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建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esi国际排名进入1‰,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学科先后经历了基础化学教研室、化学系和化学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七十多年来为化工和其他近化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化学学院以基础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工作为特色,注重理工融合,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基础与应用特色的专业人才,正在稳步成长为我国化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定位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学科结构,着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科以新物质的创制为核心,从清洁能源的高效生产到转化利用、从分子的智能设计理论到精准的合成路径,从疾病的细胞水平检测到靶向治疗,开展系统创新,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

二、招聘岗位

1. 教授/研究员

岗位条件: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了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技术等成果,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聘期内考核目标明确,具体标准可与学院联系人咨询。

福利待遇:全口径工资50+万/年(不含科研绩效);安家费120万,科研业务费120万,学院在学校基础上匹配相关科研业务费

2. 副教授/副研究员

岗位条件: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创新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十足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聘期内考核目标明确,具体标准可与学院联系人咨询。

福利待遇:全口径工资45+万/年(不含科研绩效);安家费100万,科研业务费80万,学院在学校基础上匹配相关科研业务费

3.助理教授

岗位条件:博士学位,已取得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对未来科研发展有明确规划,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聘期内考核目标明确,具体标准可与学院联系人咨询。

福利待遇:全口径工资30+万/年(不含科研绩效);安家费50万,科研业务费10万,学院在学校基础上匹配相关科研业务费

4.博士后

岗位条件: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身体健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扎实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聘期3年,考核目标明确,具体标准可与学院联系人咨询。

福利待遇:全口径工资25-30+万/年(不含科研绩效)。

各类岗位详细福利待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三、招聘方向

多相催化与表界面化学,能源材料化学,绿色合成化学,智能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质谱与色谱分析等。

四、拟招聘课题组简介

01外场增强催化材料与过程研究室

课题组简介:

面向能源、环境领域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氢气、二氧化碳、低碳烷烃等小分子活化转化以及气体污染物vocs和nox的催化消除,创制适合上述过程的催化新材料,创新分子活化转化绿色过程,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发展“单原子”、“原位封装”、“点击锚定”、“纳米多级结构构筑”等先进可控合成技术,实现催化材料的精准设计与制备;揭示催化剂结构与特定小分子催化转化过程之间的关系,获得特色碳/氮化物、ox-zeo复合(核壳)结构等催化新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工艺。

详见:http://team.dlut.edu.cn/denglizticuihua/zh_cn/index.htm

合作导师简介:

石川,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合作研究成果“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荣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同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9年获“化工与材料京博博士论文奖”-优秀奖-指导教师。2021年入选教育部“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2年被评为大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3年“碳化钼催化剂上的低温水活化制氢过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类)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任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大连理工大学第九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能源小分子活化转化和气态污染物催化消除为背景,开发新型催化材料和外场耦合催化反应新过程,实现分子的精准活化与高效转化。从探究关键科学问题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两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创新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science,nature,chem,nano research等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受到国际学术媒体chemistry world、c&e news的多次关注和报道,同时还受到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等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招聘方向:物理化学、工业催化、能源催化、电催化等

招聘岗位:专任教师,博士后

招聘人数:2-4人

02数字化学研究团队

课题组简介:

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化学品合成的趋势之一。化学工作者应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分子设计和反应机制研究中。基于这一理念,本团队从事数字技术强化的反应过程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微流体、连续流反应、界面化学、高通量筛选、数值仿真、机器学习与自动控制等。目前研究兴趣集中于数字化学领域,开发设计了新型微流控芯片、自动连续反应系统、人工智能分子设计方法、结构化反应器等。已搭建了功能完备的全自动高通量机器人化学合成平台与计算平台,可用于化学品的开发、大数据收集与人工智能分析。同时搭建了连续流合成系统与原位检测装置,可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合成配方进行工艺的快速优化,与高通量平台结合实现化合物的快速开发。

详见:http://faculty.dlut.edu.cn/taosy/zh_cn/index.htm

合作导师简介:

陶胜洋,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于大连理工大学工作,现任化学学院院长,教育部“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微流体、连续化反应、智能化学等化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科学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与著作七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领域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微化工技术、智能制造三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刊《化学通讯》首届科普教育类编委、大连市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招聘方向:微流体、高通量合成、机器学习、连续流反应等

招聘岗位: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

招聘人数:3-5人

03生物质催化转化课题组

课题组简介: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研究,采用热/光/电等多场耦合策略,开展生物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制备可再生能源化学品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研究半导体表面-吸附分子界面电荷转移机制,设计和制备高效的光催化剂。(2)研究光电、光热、热电等多场耦合促进催化反应转化机制。(3)研究生物质分子与二氧化碳的耦合转化。

详见:https://www.x-mol.com/groups/wangmin

合作导师简介:

王敏,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大连市青年科之星。目前主要从事生物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发展了c–c键选择性裂解和偶联新策略和新催化体系,开发了生物质制甲醇、合成气、甲烷以及高碳烷烃新路线。在 joule(2篇), chem, nat. commun., jacs(2篇), angew chem. int. ed. (4篇), acc. chem. res. , adv. mater., appl. catal. b (2篇), acs catal. (7篇),small, chem cata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了大连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招聘方向:光催化、电催化、多相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等相关研究方向

招聘岗位:博士后2人,助理教授/副教授1人

04水化学与水质净化功能材料研究室

课题组简介:

通过对水溶液中元素形态分布特征的深入探索,利用离子“记忆识别“和“择晶吸附”理论模型,揭示了水溶液微界面化学环境中优先识别机制。围绕社会关心的老工业基地饮用水安全问题,集成现代技术装备,实现低成本高效产业化示范。在高盐、蛋白和多糖体系中元素分离、有机工业污水资源化、饮水安全净化创新过程,实现了“吸附+混凝”净化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在水质净化、污水零排放、资源回收利用与水质深度净化实现工程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贡献出新方法,通过了多项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合作导师简介:

马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归国基金1项 资源环境领域和海洋领域863计划及企业委托等项目。获20多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多项获得实际应用。

招聘岗位:博士后

招聘人数:3人

05分子成像探针研究室

课题组简介:

面向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的需求,致力于开发高性能的生化分析试剂和分子成像探针,为生理活性组分的生物功能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工具。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镧系金属配合物和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的超高灵敏度生化分析试剂和分子成像探针的创制及应用研究;2)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发光探针检测平台的创制及应用研究;3)时间分辨荧光-磁共振双模式分子成像探针的创制及应用研究。

合作导师简介:

张文珠,教授,博士生导师。围绕疾病诊断中重要生理作用分子的识别与检测,构建了过渡金属配合物发光探针检测平台,用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肝损伤等病理模型的分析成像研究。在光致发光-电致化学发光双信号响应探针;细胞器靶向特异性识别探针;时间分辨模式长寿命发光探针等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angew.chem. int. ed., adv. sci., biomaterials, chem. eng. j, biosens.bioelectron., anal.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论文等荣誉。

宋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大连市高端人才。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镧系金属配合物生物成像荧光探针和磁共振造影剂的研发,成功合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长寿命发光金属配合物探针,并构建了无背景干扰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研究体系。同时,将高灵敏度的镧系金属配合物荧光探针与高组织穿透性的磁共振造影剂有机结合,开拓了时间分辨荧光-磁共振双模式生物成像探针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获2017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招聘方向:有机合成、荧光分析、磁共振成像、生物医学检测、生物医学材料

招聘人数:2人

05可持续聚合物研究室

课题组简介:

面向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采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和计算化学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从事可持续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1)发展新的聚合物设计策略,获得高性能的可化学循环聚合物;2)发展刺激响应降解的新型聚合物材料;3)发展新的降解方法和降解催化剂;4)发展新型环境友好聚合物新材料。

合作导师简介:

徐铁齐,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辽宁省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可持续高分子合成方向研究,发展了新的可化学循环聚合物设计新策略。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在在化学顶级期刊nat.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ed. ind. 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基金10余项。

招聘方向: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

招聘岗位:博士后1人,助理教授1人

06“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团队

课题组简介: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穿戴传感器对于监测人体健康及实现远程医疗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从事可穿戴电化学传感体系的设计、检测及应用研究:(1)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的探索与应用(汗液/唾液/泪液等人体分泌液);(2)柔性纳米能源器件的研究与应用(钠/锌/锂离子电池及电容器等);(3)可穿戴自供能传感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生物燃料电池等)。

详见:http://faculty.dlut.edu.cn/zhunan/zh_cn/index.htm

合作导师简介:

朱楠,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后,丹麦技术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构建“人/固”界面生物兼容性新技术,设计可穿戴自供能传感途径,发展了系列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可穿戴传感体系,用于实时原位精准监测人体机能参数。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国际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中国/美国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项目等)。获“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代言人(全国118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第1完成人);“辽宁省教学成果奖”(第1完成人);“第63届国际电化学年会最佳墙展奖”(捷克)等。

招聘方向: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微纳米加工等相关研究方向。

招聘岗位: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

招聘人数:2人

联系方式:nanzhu@dlut.edu.cn

07金属有机合成催化研究室

课题组简介:

面向我国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的重大需求,聚焦于高效绿色合成方法的开发,通过配体的设计与合成,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实现有机分子的精准催化合成,提高合成效率,创制高附加值新物质。拟调控配体-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结构,控制反应底物与金属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方式,解决反应底物的选择性转化的核心科学问题,推动绿色合成方法的产业化应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合作导师简介:

林禄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主要从事①金属光催化的偶联反应研究;②手性配体控制的选择性合成方法。拟通过开发高效的合成方法,结合药物化学的先导合物的开发,高效制备结构新颖的,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分子;结合现有药物分子结构,开发可规模化药物合成工艺。

招聘方向:有机化学,化学合成,应用化学等研究方向

招聘岗位:博士后

招聘人数:2人

08框架与缺陷化学研究组

课题组简介:

主要研究金属有机框架(mof)和共价有机框架(cof)合成及催化和吸附分离方面研究,聚焦利用缺陷工程方法在mof和cof引入功能化位点,实现能源和环境相关目标功能的定向转化和分离。

详见:http://faculty.dlut.edu.cn/fengxiao/zh_cn/

合作导师简介:

冯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于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师从pascal van der voort教授。随后继续在比利时根特大学comoc研究组以助理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20年8月加入大连理工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合作项目等项目。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 j. am. chem. soc., green chem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招聘方向:材料、化学、催化、分离、mof、cof

招聘岗位:博士后/助理教授

招聘人数:1-3人

09团簇基功能材料研究室

课题组简介:

面向传统负载型纳米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结构难以精准控制、活性中心认识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聚焦于“负载型团簇催化剂的微结构精准调控与性能研究”,通过对团簇材料组装机制、成核、生长机制以及结构诱导机制的精细调控,构建具有协同、互补或多功能效应的团簇基催化材料,实现材料内多种功能基元间的协同或串联催化作用,揭示了团簇基催化材料中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金属氧/硫簇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2)金属团簇、单原子材料的精准合成及应用;(3)功能性团簇基多孔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详见:http://faculty.dlut.edu.cn/liuyiwei/

合作导师简介:

刘艺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一直从事团簇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通过开发团簇-单原子、团簇-金属有机框架等材料的精准合成方法,实现活性位点结构的精准调控,推动团簇材料在催化、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已在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 ed., matter, chem. rev. 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参与完成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多项。担任国际期刊《nano research》和《polyoxometalates》青年编委。

招聘方向:团簇化学、框架化学、催化化学、单原子等相关研究方向

招聘岗位:博士后

招聘人数:2人

五、学院联系人

姜老师

办公电话:0411-84706356

电子邮箱:jiangtx@dlut.edu.cn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eyzyu3eue--zltdustvbg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推荐:更多 请关注 今日招聘官方微信公众号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 责任编辑:高校小招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今日招聘"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今日招聘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今日招聘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未经招聘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工招聘信息及作品 | 招聘网版权所有 2007-2018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2895号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4 公司招聘招人好网站,就在招聘网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浙B2-20080178-14